【法學院訊】
![]() |
圖一:許政賢前院長、上午場主持人台北大學歷史系陳俊強老師、黃源盛老師、黃琴唐老師、吳瑾瑜院長合影。(元照出版公司提供) |
圖二:許政賢前院長致詞。 |
圖三:下午場研討會由陳惠馨老師主持。 |
圖四:與會來賓回饋、互動熱絡。 |
![]() |
圖五:吳瑾瑜院長代表法學院獻花。(元照出版公司提供) |
撰文:黃夏朋 攝影:黃夏朋 照片提供:元照出版公司
法學院新院館落成之際,政大基礎法學中心適逢法史學泰斗的黃源盛老師70華誕,在法學院黃琴唐老師統籌、中國法制史學會協辦下,於8月30日舉辦新院館第一場大型學術活動:「民國前期的立法與裁判 」學術研討會。
黃源盛老師專精於中國法史與刑事法,榮退前在政大法學院擔任專任教授多年,治學嚴謹,教學亦深受學生歡迎,多次獲得教學及研究特優教師的肯定,現則為法學院兼任特聘教授,本學期開設「刑罰思想史專題研究」課程。黃老師除著有中國法史專論數本,亦編纂諸多晚清民國變法修律的立法史料,以及民國初期平政院、大理院、最高法院的裁判文書。
研討會一早,會場已座無虛席,與會者除老師任教多年的門生外,亦有諸多擁有法學、史學、文學專業的海內外嘉賓慕名而至。本次研討會先由法學院吳瑾瑜院長與許政賢前院長的致詞開場,吳院長並代表法學院向黃老師獻花祝壽。兩任院長均特別回顧黃老師豁達溫暖的人生觀以及幽默風趣的教學風格。黃老師隨後以「學思七十緣影」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回顧自身的學思歷程。
70歲,乍看是隨心所欲的古稀之年,但黃老師更樂意將其視作教學、創作的新開始。「飛花墜葉當中,可作因緣觀」,老師以此開端,回首過去的經歷。老師自嘲,大學法制史課堂上正值昏昏欲睡時,偶然聽聞「春秋折獄」(漢代執法者慣引《春秋》等儒家經義解釋並適用法律)四字,就此因緣起現,開展對法史的興趣,不知不覺間延續至今仍運筆不輟,日撰2000餘字。老師與法史的交遇,見證了禪學「萬般因緣」的意涵!
關於法學,黃老師反覆強調,法學是一門關於權利義務的「人文」社會科學。老師認為隨著自己閱歷的積累,境界拓廣,現在看書、寫作,正如台上玩月般,是種怡然自得的享受。而歷史有趣之處在於「變與不變」之間,因此研究法史,不只是收集資料,更重要的是,需理解「為什麼變、怎麼變、變成什麼樣」,理解過去、正視現在,鑑往知來。
談及人生、生命之學,老師表示特別嚮往莊子的「安命」――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先天的命已定,後天也充滿各種偶然的緣起緣現。安命、不執著不代表不積極追求,而是盡人事後,也要學會適時轉念,隨順因緣,不要被我執束縛,心無罣礙,則無有恐怖。同時,人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追求「自轉」之餘,學有所成,不忘走進人群,利益眾生,讓社會更美好,這就是生命的「公轉」。
老師最後引用蘇東坡《觀潮》「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還來無別事,廬山煙雨浙江潮」為演講作結。廬山煙雨濛濛,錢塘潮浪滾滾,未親眼見聞,抱憾一生,但真正一見,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回首學思來時路,可貴的不是最後那山水本身,而是沿途追尋的過程!
隨後,由過去受黃老師指導的多位學術界、實務界專家,以民國前期的立法與裁判為研究主題進行論文發表,其中包含本院的周伯峰老師與黃琴唐老師。學生們更於會中為老師切蛋糕慶生!本次研討會終場由與黃老師同為法史專業、本院退休教授的陳惠馨老師主持,陳老師特別邀請黃老師對研討會的文章總評,為活動閉幕。黃老師於評論時再次強調「規範的背後有制度,制度的背後有思想,而思想為規範與制度的種子」,法史研究除了史實、史料、史論外,更可融合部門法、法理學、法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以達「通古今之變、明中外之異、究當世之法」,千年古今一線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