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黃源盛特聘教授沙龍講座 暢談研究教學人生

【法學院訊】

與會嘉賓合影。
圖一:與會嘉賓合影。
許政賢院長(左)代表本院致贈黃源盛老師(右)法學院紀念品。
圖二:許政賢院長(左)代表本院致贈黃源盛老師(右)法學院紀念品。
許政賢院長(左)開場致詞介紹黃源盛老師(右)。
圖三:許政賢院長(左)開場致詞介紹黃源盛老師(右)。
黃源盛老師演講。
圖四:黃源盛老師演講。

撰文:李元熙 攝影:宋昱賢

法學院於5月27日邀請黃源盛特聘教授,以「從學問的生命到生命的學問」為題,暢談研究、教學與人生哲理。講座當天逾十位教師齊聚法治斌講堂,聚精會神地聆聽黃老師學識廣博的言談。

院長許政賢於開場致詞提及,黃源盛老師為馳名兩岸的法制史學者,對刑法亦有獨到的研究,曾獲邀在清華大學所舉辦清華通識人物「梁啟超、王國維」系列演講中,主講「會通中西的梁啟超法學世界」,學問及人文涵養均備受推崇;在教學方面,黃老師嚴謹的治學風格令師生廣為敬重,先前黃老師退休時舉行的講座,現場有多達百餘名師生參與,可謂盛況空前。

黃源盛老師開宗明義地向師生闡述,「從學問的生命到生命的學問」語出哲學教授傅偉勳,傅老師於老年罹癌後,轉為研究生死學等「生命之學」,其著作令黃老師感悟頗深,於是以此作為楔子,引出自己在杏壇逾四十年來的所思所感。

黃老師首先談「因緣」,近年在海內外學術交流時,他觀察到各國大學師生在這劇烈變動的時代,每個人生活忙碌不堪,眼神飄忽不定,對未來充滿迷惘。這促使他思考,禪曰:「接飛花墜葉,作因緣觀」,凡人庸碌一生,到生命最後其實什麼也帶不走。「一棵大樹上的種子落至瓦片,烈日當空只消一星期就乾枯死去;落至溫暖沃土,經過有緣人悉心呵護,三十年後長成參天大樹。」兩者天壤般的差異,皆是因緣際會,因此學業、事業、婚姻與家庭是否成就,往往與因緣脫不了干係,「人生是由一連串內因外緣所排列組合而成。」黃老師感悟道。

黃老師接續談「教學」。身為法律學教授,他在第一堂課必會帶領同學思考,法律的定義為何?法律作為人文社會科學一脈,必然得留意「人性」的問題,黃老師引述六祖慧能偈語「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說明學佛法如是,學法律亦如是。黃老師認為,法有世間法,與超世間法。世間法的源頭即是為了安定人性,日本東京大學法學教授長尾龍一著作《人性觀與法哲學─羊乎?狼乎?》,即是在談人性有如野狼與綿羊兩種極端之性格,黃老師補充道:「狼乎?羊乎?人性不僅有獸性一面,還有理性、感性與悟性等,要安定人性就要有法規範,問世間法為何物?盡源自於此。」

至於所謂的「學問」,黃老師引用《幽夢影》裡「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一席話,說明自己年少時讀書充滿好奇,到了中年渴望求新求變,仍然有庭院框限,直到如今年老,終於心平氣和地把書本當作玩物欣賞,「學問到深層,意氣要平和,不要衝,不要囂張。」黃老師語重心長地說道。

黃老師談及研究之道,他認為法學分為研究法律之知識,與研究法律之智慧。他感嘆如今研究多偏向探討法律之知識,而智慧乃完整、根本之事,法律之知識充其量只是片面,研究到了一定程度還是得回溯至法律之智慧。「究竟是論文寫我,還是我寫論文?」黃老師勉勵師生,適時跳脫法學論文之框架,不應過度倚重文獻與判例,應寫出自我的見解,尤其是已升等至教授後,更無需多慮世俗的框架,而應充分展現自我的見識。

最後,黃老師談「人生」的學問。關於「人生是人運命,抑或命運人?」的大哉問,黃老師以莊子「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的思想,闡明修養的極致,在於對無可奈何之事,安然、甘願地放下。黃老師認為,「命」以性格、業力與因緣為主軸,轉動我們的人生。「性格決定命運,業力牽動命運,因緣有其複雜性,因此要隨緣。」黃老師期勉在座師生:「生命自有緣起緣滅,面對命運,應轉『識』為『智』,做自己的主人。」為本次講座畫下圓滿的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