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跨域開發AI法律助手獲獎 「法郎」團隊的競賽歷程與職涯觀察

【法學院訊】

法郎團隊三位法律系同學接受院訊訪談。由左至右:王士愷、葉芊妤、黃和謙
圖一:法郎團隊三位法律系同學接受院訊訪談。由左至右:王士愷、葉芊妤、黃和謙
法郎團隊三位法律系同學合影。由左至右:黃和謙、葉芊妤、王士愷
圖二:法郎團隊三位法律系同學合影。由左至右:黃和謙、葉芊妤、王士愷

撰文:鄭中誠 攝影:杜孟軒

跨校、跨領域的五人團隊「法郎」,成員涵蓋政大、輔大法律系和資工系的同學,於政大主辦的人文社會永續行動創新應用競賽,以為微型創業者打造全發為的法律助手為題,榮獲大專組優選。AI系統有三種功能包括商標比對、專利比對和勞動訴願助手,提供難以負擔法律服務的創業者簡單確認自己和已註冊商標及先前技術的相似度,並獲得訴願上的法律建議。

團隊中的三位法律系同學,葉芊妤、王士愷和黃和謙都同時雙主修或輔修資科系或機械系。因為修習沈宗倫老師和莊弘鈺老師的智慧財產課程,葉芊妤萌生想要參加Lawsnote所舉辦的法律法遵科技黑客松的念頭,並開始尋找有興趣參與的隊友,團隊每周開會,甚至曾於賽前收尾階段挑燈夜戰至凌晨。儘管在黑客松和後來的Innoserve競賽皆只入圍決賽未得名,仍持續這樣的開會頻率。過程中也曾憂心自己的專案是否能夠滿足實際需求,但在獲得優選後,王士愷表示得到專業評審的肯定減輕了許多憂慮。

對於在學的法律系學生,憂慮的可能是AI取代法律工作的潛力。同時身為AI法律助手開發者和法律系學生的三位同學有不同的看法:王士愷同學認為目前的AI仍然有太多錯誤,無法完全滿足使用需求,因此他認為法律系同學只要會使用AI就不用太擔心,重點是專注努力於自己的目標;黃和謙同學認為:AI 浪潮下對於司法官的影響力最低,因為我國人民尚難接受 AI 司法,不過對於其他法律產業都會有蠻明顯的影響:律師雖然需要自己開庭,不會完全被 AI 取代,但訴訟市場可能加速飽和,迫使新科律師必須斜槓或是積極行銷,才能擴大商品圈、避免同業競爭導致客源壓縮;公司法務或是無需證照的法律工作影響則最大,現在審約、回覆法律問題、整理判決的 AI 工具層出不窮,這些產業是真實面對與 AI 競爭的前線。因此法律系學生除了更加國考導向以外,可能又要斜槓、學行銷,增加不少負擔;葉芊妤雖然還沒有決定自己未來的職涯方向,但她並不擔心被取代的可能性,「還是會想做跨域的工作,不會想侷限在單一的領域之內。」,她希望自己未來能夠繼續從事開發AI助手的工作。

得獎後,葉芊妤計劃繼續調整現有系統,以更貼和法律實務需求,笑稱未來可以把完整的系統賣給別人。黃和謙則對他主責開發的訴願助手很有信心,他表示現有提供訴訟上法律意見的系統都得到蠻大的迴響,而團隊所開發的訴願助手則可以補足目前產業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