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人次:
9694
基礎法學中心
基礎法學中心網頁:https://sites.google.com/site/nccufunlaw/

現代與歷史之對話—從法史學到跨領域研究
政治大學法學院基礎法學中心正式成立於1995年10月。本中心發展方向以法史學、法理學以及法社會學為主。法史學發展特色,以清末民初法制史、中西法律思想比較為核心;法理學發展特色,則以法律圖像學、女性主義法學、科技倫理與政策、以及著眼在對於現代主權國家的形成與批判為中心的後現代法理學等為研究重點。法社會學跨領域研究方面,包含法意識及法文化之考察、法律動員與社會轉型,以及專業倫理與社會規範等跨領域議題研究。指南山下之呢喃


本中心為促進基礎法學之研究,並積極促進對於法學與相關領域各種社會議題的反思性論辯,籌辦過各種學術活動,例如〈十月法史節〉、〈政大法律史論壇〉(The Chengchi Forum for Legal History)以及〈法哲學與社會哲學論壇〉(The Chengchi Forum for Legal and Social Philosophy)等研討會與演講系列。同時,亦針對新興的法學研究領域,舉辦相關的研討會,以挑戰並重新思考傳統法學的各種面向。由於舉辦本中心舉辦過之學術活動族繁不及備載,歡迎有興趣者定期追蹤法學院網站及本中心網頁,竭誠期待您的參與和交流。
除此之外,本中心亦定期舉辦以研究生為主體之論文發表會,例如〈法潮〉與〈法社會學論文寫作成果發表會〉,使基法組研究生藉以磨練學術研究能力之長成,同時也邀請對基礎法學有興趣之外組、甚至外校同學共同參與,以進行學術交流,交換學習心得,藉此全面提升基礎法學之研究風氣。
展望未來

中心師資

江玉林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理學,強調從文化視域,考掘法律現象的生成、衰亡、轉型等過程。研究議題涵蓋台灣日治時期警察政治、戒嚴威權時期不法經驗、當代自由民主憲政秩序人性尊嚴論述與公共衛生治理模式等,亦涉及古代中國《唐律》與朱熹禮法思想,以及西方正義與酷刑、警察機制與衛生警察等理念與制度變遷。此外,江玉林教授也倡導法律圖像學(legal iconology),以繪畫、攝影或視覺作品為媒介,挖掘鑲嵌於文化的法律意識、權利意識,進而反思有無改變的可能。法律圖像學因此也就成為圖像法理學(iconological jurisprudence)。


劉宏恩副教授大學時為台大心理系、法律系雙學位畢業,而後就讀台大法律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再赴美國史丹福大學法學院獲取博士學位。基於跨領域的背景,劉老師嘗試探求行為科學取向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法學研究結合的可能性。若干法社會學的實證研究除了以中文發表在台灣的法學期刊上之外,也曾以英文發表在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出版的國際期刊上。劉老師將上述研究方法或取向主要應用在三個領域上︰「家事法」、「生物醫學倫理與法律」及「專業倫理」。除了相關教學研究,並長期參與數個政府機關、醫學中心及學研機構的人體研究倫理審查、人體生物資料庫倫理審查、生醫科技產學合作利益衝突審查、醫事人員懲戒審查,近年來並參與律師公會律師倫理風紀審查、大學學術倫理案件審查。曾經開設課程︰臨終死亡的倫理與法律議題、基因科技倫理與法律、全球公衛治理、法律專業倫理、身分法。
黃琴唐助理教授畢業於政大法律系法學組、政大法研所基礎法學組,為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博士。研究專長為法史學(傳統中國法、近代台灣法、清末民初法律繼受等),其中,側重於民國前期的身分法制發展,並與日治台灣的身分法制發展進行比較,希望能夠對於台灣現行身分法制生成、演變的歷史軌跡更全面性地釐清。尤其,希望藉由觀察民國前期中國大陸和日治時期台灣的家庭法律秩序演變,探尋其中的運作原理,思考家庭法律秩序與各種法律體制及社會秩序之間的互動關係。在政大法學院曾經開設之課程有:法學緒論、基礎法學導論、法制史、法制史專題研究、身分法、日文法學名著選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