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訊】在工作後重新認識自己,在挫折中發現自己的潛能

  • 2023-03-11
  • 林侑儒
蔡碧玉照片
蔡碧玉
政大法學學士/法學碩士、台大政治研究所碩士。法務部檢察司副司長/司長、台灣高等檢察署主任檢察官、台灣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長、法務部常務次長、台灣台北地方檢察署檢察長。現為法務部司法官學院院長。

在工作後重新認識自己,
在挫折中發現自己的潛能


撰文=胡景月 攝影=蔡祖芸

蔡碧玉從基層檢察官開始,一路擔任檢察司司長至檢察長、常務次長,至今成為司法官學院院長。熱愛寫作的她期望,未來能用戲劇與社會對話,讓人民認識真實的司法。

回想與政大的連結,在就學期間適逢民國67年中美斷交、68年美麗島事件,當時校園內氣氛風起雲湧,有學弟因為參與黨外運動被教官約談,同學間也常傳閱禁書,許多法律系學生高度關注民主改革運動,使蔡碧玉在就學期間就感受到身為法律人的使命感;出社會以後,仍被政大老師的風骨所影響,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參加已故前大法官姚瑞光的榮譽博士頒授典禮上,高齡94歲的姚大法官說,他的司法人生「只有甘,沒有苦。」

蔡碧玉認為,司法官的工作充滿挑戰與艱辛,但姚大法官卻能輕描淡寫、甘之如飴,背後所代表的是極大的工作熱情,令她感佩不已。她說,「司法官工作真的非常辛苦,我現在敢說我非常熱愛檢察工作,但不敢說都沒有苦。」

由一連串偶然所構成的檢察人生

她回憶,「拿到檢察官派令那天讓我震驚到淚流滿面,當晚打電話給蘇永欽老師訴苦。」蔡碧玉從基層檢察官開始,一路擔任檢察司司長至檢察長、常務次長,至今成為司法官學院院長、侃侃分享實務所學,令外界難以想像,其實她高中時原本想就讀的是家政系,就算進入法律系,也從未想過要當檢察官。

蔡碧玉笑說,「檢察官這個職業不是我選的,是老天爺選的。」她原本想當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以金融法務高考為第一志願,沒想到金融法務與律師考試都落榜,卻應屆考上司法官。進入司法官訓練所後,文青的個性、不喜歡公開發表意見的她,更是沒有一天想當檢察官,最後卻非志願的被分發而走上檢察生涯。

檢察官一職,極需要臨機應變,要有能在現場指揮調度的決斷力,又要在案件發生的第一時間與第一線面臨社會輿論壓力,且動輒須前往血肉模糊的案件現場相驗。蔡碧玉戲稱,她當年23歲、24歲的年紀,就是現今社會常說的「奶嘴法官(檢察官)」,再加上之前未有擔任檢察官的心理準備,所以接到派令時心裡滿是恐慌,「但也沒有選擇了,就是在這個職位認真、好好做。」

在工作後重新認識自己

一路走來,蔡碧玉說,彷彿是在工作後才重新認識另一個自己,在一次次的挫折與經驗積累後,發現自己的潛能。「其實面對那麼多的生命故事、那麼多生離死別,真的也會讓人快速成長。」憑著希望能為當事人減輕一點痛苦的信念,不斷進步、學習的她,逐漸在需要從無到有建構事實的檢察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自信與成就感,並且在現在能肯定地說,「我熱愛檢察官工作!」、「沒有後悔當檢察官!」因此蔡碧玉勉勵現在的法律系同學,就算面對陌生或意想不到的工作,也可以藉此探索不同的自己,「也許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熱愛寫作的她,著有《檢察手記:你所不知道的檢察官》一書,將自己多年的檢察實務與行政經驗與大眾分享。現在仍一直持續寫作中,希望藉此推廣法普教育。因此她曾開玩笑說,退休後可以寫作法庭劇本。她回憶,多年前曾有劇組來法院借場地拍片,臨時要用法袍,卻說不清楚是要借檢察官袍還是法官袍,令她感嘆台灣在過去幾年都未有真正貼近事實、有深度又具法治教育意義的法庭劇,「我們法治教育做得再多,都比不過一部爛劇的誤導。」因此她深深期望,如同韓劇《漢摩拉比小姐》是由法官擔任編劇,有朝一日也能看到台灣的司法人員撰寫劇本,用戲劇與社會對話,讓人民認識真實的司法。(本文刊載於《政大法訊》第4期